第5章:RAG+Rules+MCP框架实践
5.1 RAG+Rules+MCP框架概述
框架核心理念
RAG+Rules+MCP框架是Context Engineering的核心实践方法,通过三个层次的协同工作,实现精准的AI辅助开发:
- RAG(检索增强生成):检索增强生成,提供相关上下文
- Rules(规则引擎):业务规则和约束条件,确保输出符合要求
- MCP(模型上下文协议):模型上下文协议,优化AI模型交互
RAG+Rules+MCP框架工作流程
RAG+Rules+MCP框架通过三层协同处理,实现从用户需求到高质量输出的完整流程:
| 处理阶段 | 核心组件 | 主要功能 | 输入 | 输出 | 质量保障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需求接收 | 用户接口 | 需求解析与理解 | 用户需求 | 结构化需求 | 需求完整性检查 |
| 上下文检索 | RAG检索层 | 智能检索相关信息 | 结构化需求 | 相关上下文 | 相关性评分 |
| 规则约束 | Rules规则层 | 应用业务规则 | 相关上下文 | 约束条件 | 规则一致性验证 |
| 协议优化 | MCP协议层 | 优化模型交互 | 约束条件 | 优化提示 | 提示质量评估 |
| 内容生成 | AI模型 | 生成目标内容 | 优化提示 | 生成结果 | 内容质量检查 |
| 质量验证 | 验证模块 | 多维度质量检查 | 生成结果 | 验证报告 | 合规性检查 |
| 结果输出 | 输出接口 | 格式化最终结果 | 验证通过的结果 | 输出结果 | 格式规范检查 |
框架处理流程详解:
第一阶段:需求处理
- 输入:用户原始需求(自然语言描述)
- 处理:需求解析、意图识别、关键信息提取
- 输出:结构化的需求描述
- 质量控制:需求完整性和明确性验证
第二阶段:上下文检索(RAG层)
- 输入:结构化需求描述
- 处理:向量检索、关键词匹配、语义相似度计算
- 输出:相关上下文信息集合
- 质量控制:相关性评分、信息去重、权重分配
第三阶段:规则约束(Rules层)
- 输入:相关上下文信息
- 处理:业务规则匹配、约束条件应用、合规性检查
- 输出:带约束条件的上下文
- 质量控制:规则一致性验证、冲突检测
第四阶段:协议优化(MCP层)
- 输入:带约束条件的上下文
- 处理:提示工程、上下文组织、交互优化
- 输出:优化的模型输入提示
- 质量控制:提示完整性和有效性评估
第五阶段:内容生成
- 输入:优化的模型输入提示
- 处理:AI模型推理、内容生成、格式化
- 输出:原始生成结果
- 质量控制:生成内容的基础质量检查
第六阶段:质量验证
- 输入:原始生成结果
- 处理:多维度质量评估、合规性检查、准确性验证
- 输出:质量验证报告
- 决策点:是否满足质量要求
第七阶段:结果处理
- 满足要求:格式化输出,返回最终结果
- 不满足要求:反馈优化,重新进入RAG检索层
反馈优化机制:
- 触发条件:质量验证不通过
- 优化策略:调整检索参数、增加约束条件、优化提示结构
- 迭代控制:最大迭代次数限制,避免无限循环
- 学习机制:记录失败案例,持续改进框架性能
关键成功要素:
- 高质量知识库:确保RAG检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
- 完善规则体系:覆盖业务场景的规则约束
- 优化协议设计:提升AI模型理解和生成质量
- 多层质量保障: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机制
- 持续学习改进:基于反馈不断优化框架性能
框架优势
精准性提升
- 通过RAG检索相关上下文,减少AI编造
- 通过Rules约束输出范围,确保合规性
- 通过MCP优化交互,提高理解准确性
效率优化
- 自动化上下文检索,减少手动整理
- 规则化约束验证,减少人工检查
- 协议化交互流程,减少沟通成本
质量保障
- 多层次验证机制,确保输出质量
- 可追溯的决策过程,便于问题定位
- 持续学习优化,不断提升效果
5.2 RAG检索增强生成实践
RAG架构设计
分层检索架构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查询处理层 │
│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│
│ │ 查询理解 │ │ 意图识别 │ │
│ │ 关键词提取 │ │ 上下文类型判断 │ │
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检索执行层 │
│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│
│ │ 向量检索 │ │ 关键词检索 │ │
│ │ 语义相似度 │ │ 全文搜索 │ │
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│
├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结果融合层 │
│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│
│ │ 相关性排序 │ │ 重复内容去除 │ │
│ │ 权重计算 │ │ 上下文组装 │ │
│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向量化与索引构建
文档向量化流程文档向量化处理系统
文档向量化处理类负责将文档进行智能分块和向量化处理,是RAG系统的核心组件之一。该类采用滑动窗口策略进行文档分块,确保语义连续性。
| 属性/方法 | 功能描述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模型 | 句子转换模型 | 默认使用all-MiniLM-L6-v2 |
| 文档块大小 | 文档块大小 | 512个词 |
| 重叠词数 | 重叠词数 | 50个词 |
| 文档向量化方法 | 文档向量化处理 | 返回向量化块列表 |
| 文本分块方法 | 文本分块处理 | 滑动窗口分割策略 |
核心算法逻辑:
文档向量化采用分块处理策略,首先通过split_into_chunks方法将长文档按词级别分割成重叠的文本块。分块过程使用滑动窗口机制,每次移动(chunk_size - overlap_size)个词,确保相邻块之间有overlap_size个词的重叠,保持语义连续性。
每个文档块经过SentenceTransformer模型编码生成高维向量表示,同时保留完整的元数据信息,包括文档ID、块ID、原始内容、向量数据以及文档属性(标题、类型、优先级、创建时间等)。这种设计确保了向量检索时能够准确定位和还原原始文档信息。
向量索引构建向量索引构建系统
向量索引构建类基于FAISS库构建高效的向量索引,支持大规模向量的快速相似度搜索。该类采用内积索引实现精确的向量检索。
| 属性/方法 | 功能描述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向量维度 | 向量维度 | 默认384维 |
| 索引对象 | FAISS索引对象 | 内积索引 |
| 元数据映射表 | 元数据映射表 | 存储向量对应的文档信息 |
| 下一个可用标识 | 下一个可用ID | 自增长ID分配器 |
| 添加向量方法 | 添加向量到索引 | 批量向量插入和L2归一化 |
| 搜索方法 | 向量相似度搜索 | 返回Top-K最相似结果 |
| 保存索引方法 | 索引持久化 | 分离保存索引和元数据 |
| 加载索引方法 | 索引加载 | 恢复完整索引状态 |
核心算法逻辑:
向量索引构建采用FAISS的IndexFlatIP(内积索引)实现精确搜索。在添加向量时,系统首先将向量转换为float32格式并进行L2归一化处理,确保向量长度为1,使内积计算等价于余弦相似度。
搜索过程中,查询向量同样经过归一化处理,然后通过FAISS索引进行高效的相似度计算。系统维护id_to_metadata映射表,将FAISS内部索引ID与文档元数据关联,确保检索结果包含完整的上下文信息。
索引持久化采用分离存储策略:FAISS索引数据保存为.faiss文件,元数据信息通过pickle序列化保存为.metadata文件。这种设计支持索引的快速加载和增量更新。
混合检索策略
多路检索融合
混合检索器通过整合多种检索方法,实现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检索。系统采用多路并行检索策略,结合向量检索、关键词检索和图检索的优势。
混合检索架构:
| 检索方法 | 技术实现 | 适用场景 | 权重分配 | 优势特点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向量检索 | SentenceTransformer | 语义相似度匹配 | 50% | 理解语义关系,处理同义词 |
| 关键词检索 | 全文搜索引擎 | 精确词汇匹配 | 30% | 快速定位,处理专业术语 |
| 图检索 | 知识图谱遍历 | 实体关系查找 | 20% | 发现隐含关联,扩展检索范围 |
检索处理流程:
| 处理阶段 | 操作内容 | 技术要点 | 输出结果 |
|---|---|---|---|
| 查询分析 | 查询向量化和关键词提取 | 多模型并行处理 | 多格式查询表示 |
| 并行检索 | 三路检索同时执行 | 异步并发处理 | 三组候选结果 |
| 结果融合 | 多源结果合并去重 | 加权评分算法 | 统一结果集 |
| 重排序 | 基于相关性精确排序 | 交叉编码器模型 | 最终排序结果 |
| 结果截取 | 返回Top-K结果 | 阈值过滤 | 高质量结果列表 |
结果融合算法:
加权评分策略通过以下机制实现多源结果的有效融合:
| 评分因子 | 计算方式 | 权重影响 | 作用说明 |
|---|---|---|---|
| 方法权重 | 预设固定权重 | 向量0.5,关键词0.3,图0.2 | 反映方法重要性 |
| 排名衰减 | 1 - 排名 × 0.05 | 排名越靠后衰减越多 | 体现排序质量 |
| 原始分数 | 各方法的相似度分数 | 直接影响最终分数 | 保持原始质量信息 |
| 多源加成 | 多方法命中额外加分 | 累加不同来源的分数 | 提升一致性结果 |
重排序优化:
交叉编码器重排序采用更精确的相关性评估:
| 重排序阶段 | 处理内容 | 模型选择 | 评分权重 |
|---|---|---|---|
| 查询-文档配对 | 构建查询和候选文档对 | 标准化输入格式 | - |
| 相关性计算 | 使用CrossEncoder模型 | ms-marco-MiniLM-L-6-v2 | - |
| 分数融合 | 原始分数与相关性分数结合 | 原始70% + 相关性30% | 平衡效率和精度 |
| 最终排序 | 按融合分数降序排列 | 标准排序算法 | - |
性能优化策略:
| 优化方面 | 实现方法 | 效果 |
|---|---|---|
| 检索效率 | 并行执行三种检索方法 | 减少总体检索时间 |
| 结果质量 | 多方法互补,交叉验证 | 提高检索准确性 |
| 去重处理 | 基于chunk_id的智能合并 | 避免重复结果 |
| 动态调整 | 根据查询类型调整权重 | 适应不同检索需求 |
5.3 Rules规则引擎设计
规则分类体系
业务规则分类
# 约束性规则(Constraint Rules)
- 数据格式约束:字段类型、长度限制、格式要求
- 业务逻辑约束:状态转换、权限控制、流程限制
- 合规性约束:法律法规、行业标准、安全要求
# 推导性规则(Derivation Rules)
- 计算规则:价格计算、税费计算、积分计算
- 分类规则:用户分级、商品分类、风险评级
- 推荐规则:内容推荐、商品推荐、服务推荐
# 反应性规则(Reaction Rules)
- 触发规则:事件响应、状态变更、异常处理
- 通知规则:消息推送、邮件发送、报警机制
- 补偿规则:错误恢复、数据修复、回滚操作规则引擎架构
规则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,通过抽象基类定义统一的规则接口,支持多种类型的业务规则实现。系统具备高度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。
规则类型分类:
| 规则类型 | 英文标识 | 主要功能 | 应用场景 | 执行时机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约束规则 | CONSTRAINT | 限制条件检查 | 数据完整性验证 | 数据输入时 |
| 推导规则 | DERIVATION | 数据推导计算 | 业务逻辑处理 | 处理过程中 |
| 反应规则 | REACTION | 事件响应处理 | 触发式操作 | 事件发生时 |
规则优先级体系:
| 优先级 | 数值 | 应用场景 | 处理策略 |
|---|---|---|---|
| CRITICAL | 1 | 关键业务规则 | 必须通过 |
| HIGH | 2 | 重要业务规则 | 优先处理 |
| MEDIUM | 3 | 一般业务规则 | 正常处理 |
| LOW | 4 | 辅助性规则 | 可选处理 |
规则基类架构:
规则引擎架构 -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
规则引擎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,通过抽象基类和具体实现类构建灵活的业务规则管理体系。系统支持多种规则类型和优先级管理。
核心枚举类型:
| 枚举类 | 枚举值 | 功能说明 |
|---|---|---|
| 规则类型 | 约束规则 | 约束规则,用于数据验证 |
| 推导规则 | 推导规则,用于数据计算 | |
| 反应规则 | 反应规则,用于事件响应 | |
| 规则优先级 | 关键级别(1) | 关键优先级,必须通过 |
| 高级别(2) | 高优先级,优先处理 | |
| 中等级别(3) | 中等优先级,正常处理 | |
| 低级别(4) | 低优先级,可选处理 |
规则抽象基类:
| 属性/方法 | 功能描述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规则标识 | 规则唯一标识 | 字符串类型 |
| 规则名称 | 规则名称 | 可读性标识 |
| 规则描述 | 规则描述 | 详细说明 |
| 规则类型 | 规则类型 | 规则类型枚举 |
| 优先级 | 优先级 | 规则优先级枚举 |
| 启用状态 | 启用状态 | 布尔值,默认True |
| 评估方法 | 抽象评估方法 | 返回评估结果字典 |
| 获取条件方法 | 抽象条件获取方法 | 返回条件列表 |
约束规则类:
| 属性/方法 | 功能描述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约束条件 | 约束条件列表 | 支持多种操作符 |
| 错误消息 | 错误消息 | 规则失败时的提示 |
| 评估方法 | 条件评估 | 逐一检查所有条件 |
| 单条件评估方法 | 单条件评估 | 支持>=、<=、==、matches、in操作 |
| 建议生成方法 | 建议生成 | 为失败条件提供修复建议 |
规则引擎类:
| 属性/方法 | 功能描述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规则存储 | 规则存储字典 | 以规则标识为键 |
| 规则分组 | 规则分组字典 | 支持按组管理规则 |
| 添加规则方法 | 添加规则 | 支持分组管理 |
| 批量评估方法 | 批量评估 | 按优先级排序执行 |
| 配置加载方法 | 配置加载 | 从JSON文件加载规则 |
核心算法逻辑:
规则评估采用优先级驱动的执行策略。系统首先按照规则优先级对待评估规则进行排序,然后依次执行评估。约束规则支持多种条件操作符:数值比较(>=、<=)、字符串匹配(==)、正则表达式匹配(matches)和集合包含(in)。
评估过程中,系统会收集所有失败的条件,生成相应的修复建议,并根据规则优先级标记关键失败项。最终返回包含整体通过状态、详细结果、关键失败和建议的完整评估报告。
for rule_id, rule in sorted_rules:
if not rule.enabled:
continue
rule_result = rule.evaluate(context)
results['rule_results'][rule_id] = rule_result
if rule_result['passed']:
results['metadata']['passed_rules'] += 1
else:
results['metadata']['failed_rules'] += 1
results['overall_passed'] = False
results['suggestions'].extend(rule_result['suggestions'])
# 记录关键失败
if rule.priority in [RulePriority.CRITICAL, RulePriority.HIGH]:
results['critical_failures'].append({
'rule_id': rule_id,
'rule_name': rule.name,
'message': rule_result['message'],
'priority': rule.priority.value
})
return results
def load_rules_from_config(self, config_path: str):
"""
从配置文件加载规则
"""
with open(config_path, 'r', encoding='utf-8') as f:
config = json.load(f)
for rule_config in config.get('rules', []):
rule_type = RuleType(rule_config['type'])
priority = RulePriority(rule_config['priority'])
if rule_type == RuleType.CONSTRAINT:
rule = ConstraintRule(
rule_id=rule_config['id'],
name=rule_config['name'],
description=rule_config['description'],
priority=priority,
conditions=rule_config['conditions'],
error_message=rule_config['error_message']
)
self.add_rule(rule, rule_config.get('group', 'default'))
### 规则配置示例
**代码生成规则配置**
```json
{
"rules": [
{
"id": "code_security_001",
"name": "SQL注入防护",
"description": "确保数据库查询使用参数化查询,防止SQL注入",
"type": "constraint",
"priority": 1,
"group": "security",
"conditions": [
"sql_query matches .*\\$\\{.*\\}.*",
"use_prepared_statement == true"
],
"error_message": "检测到潜在的SQL注入风险,请使用参数化查询"
},
{
"id": "code_quality_001",
"name": "函数复杂度控制",
"description": "限制函数的圈复杂度,提高代码可维护性",
"type": "constraint",
"priority": 2,
"group": "quality",
"conditions": [
"cyclomatic_complexity <= 10",
"function_length <= 50"
],
"error_message": "函数过于复杂,建议拆分为更小的函数"
},
{
"id": "api_design_001",
"name": "RESTful API规范",
"description": "确保API设计符合RESTful规范",
"type": "constraint",
"priority": 3,
"group": "api",
"conditions": [
"http_method in [\"GET\", \"POST\", \"PUT\", \"DELETE\"]",
"url_path matches ^/api/v\\d+/.*",
"response_format == \"json\""
],
"error_message": "API设计不符合RESTful规范"
}
]
}5.4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
MCP协议设计原理
协议核心目标
- 标准化交互:统一AI模型的输入输出格式
- 上下文优化:智能管理上下文信息的传递
- 质量保障:确保模型理解的准确性
- 效率提升:减少不必要的上下文传输
MCP协议工作流程详解
MCP(Model Context Protocol)协议通过标准化的消息交互机制,实现用户、系统组件和AI模型之间的高效协作:
| 交互阶段 | 参与方 | 操作类型 | 消息内容 | 处理时间 | 质量检查 |
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 请求接收 | 用户→Context引擎 | 同步请求 | 原始用户需求 | <100ms | 请求格式验证 |
| 上下文检索 | Context引擎→RAG检索器 | 异步查询 | 结构化查询条件 | 200-500ms | 检索质量评估 |
| 检索响应 | RAG检索器→Context引擎 | 异步响应 | 相关上下文数据集 | 100-300ms | 相关性评分 |
| 规则应用 | Context引擎→规则引擎 | 同步调用 | 上下文+业务场景 | 50-200ms | 规则匹配验证 |
| 规则响应 | 规则引擎→Context引擎 | 同步响应 | 约束条件集合 | 10-50ms | 约束一致性检查 |
| 协议构建 | Context引擎→MCP协议 | 同步处理 | 上下文+约束条件 | 20-100ms | 协议格式验证 |
| 模型交互 | MCP协议→AI模型 | 异步请求 | 优化的提示消息 | 1-10s | 提示完整性检查 |
| 生成响应 | AI模型→MCP协议 | 异步响应 | 生成的内容结果 | 1-10s | 内容质量初检 |
| 结果传递 | MCP协议→Context引擎 | 同步传递 | 格式化的结果 | <50ms | 格式规范检查 |
| 质量验证 | Context引擎内部 | 同步处理 | 多维度质量评估 | 100-500ms | 综合质量评分 |
| 最终响应 | Context引擎→用户 | 同步响应 | 最终处理结果 | <100ms | 输出格式检查 |
协议交互详细说明:
1. 用户请求阶段
- 发起方:用户(User)
- 接收方:Context引擎(Context Engine)
- 消息类型:HTTP请求/API调用
- 消息内容:
- 用户原始需求(自然语言)
- 请求类型标识
- 优先级设置
- 质量要求参数
- 处理逻辑:请求解析、参数验证、会话管理
2. 上下文检索阶段
- 发起方:Context引擎
- 接收方:RAG检索器(RAG Retriever)
- 消息类型:内部服务调用
- 消息内容:
- 结构化查询条件
- 检索范围限制
- 相关性阈值
- 返回数量限制
- 处理逻辑:向量检索、语义匹配、结果排序
3. 规则引擎交互
- 发起方:Context引擎
- 接收方:规则引擎(Rule Engine)
- 消息类型:同步函数调用
- 消息内容:
- 上下文数据
- 业务场景标识
- 规则应用范围
- 约束强度设置
- 处理逻辑:规则匹配、约束生成、冲突解决
4. MCP协议处理
- 发起方:Context引擎
- 接收方:MCP协议处理器
- 消息类型:协议标准消息
- 消息内容:
- 标准化上下文
- 约束条件集合
- 提示模板选择
- 交互参数配置
- 处理逻辑:消息封装、协议优化、提示工程
5. AI模型交互
- 发起方:MCP协议处理器
- 接收方:AI模型(AI Model)
- 消息类型:模型API调用
- 消息内容:
- 优化的提示文本
- 生成参数设置
- 输出格式要求
- 质量控制参数
- 处理逻辑:模型推理、内容生成、格式化输出
6. 质量验证与响应
- 处理方:Context引擎内部
- 验证维度:
- 内容准确性检查
- 格式规范验证
- 约束条件符合性
- 用户需求匹配度
- 响应策略:
- 通过:直接返回结果
- 不通过:触发重新处理流程
协议优势特点:
标准化交互
- 统一的消息格式和交互协议
- 明确的接口定义和数据结构
- 可扩展的协议版本管理
异步处理能力
- 支持长时间运行的AI推理任务
- 非阻塞的用户体验
- 高并发请求处理能力
质量保障机制
- 每个交互节点都有质量检查
- 多层次的错误处理和恢复
- 实时的性能监控和优化
可观测性
- 完整的交互链路追踪
- 详细的性能指标收集
- 实时的系统状态监控
MCP协议实现
协议消息格式
模型上下文协议消息系统采用结构化的数据类设计,确保消息传递的标准化和类型安全。系统支持多种消息类型和上下文分类,满足不同场景的通信需求。
消息类型分类:
| 消息类型 | 英文标识 | 主要用途 | 处理方式 | 响应要求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请求消息 | REQUEST | 发起服务请求 | 同步处理 | 必须响应 |
| 响应消息 | RESPONSE | 返回处理结果 | 结果传递 | 无需响应 |
| 错误消息 | ERROR | 报告异常情况 | 异常处理 | 可选响应 |
| 上下文更新 | CONTEXT_UPDATE | 上下文状态变更 | 异步处理 | 无需响应 |
上下文类型分类:
| 上下文类型 | 英文标识 | 内容特征 | 应用场景 | 时效性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业务上下文 | BUSINESS | 业务规则、流程说明 | 业务逻辑实现 | 中期有效 |
| 技术上下文 | TECHNICAL | 技术规范、API文档 | 代码生成、技术咨询 | 长期有效 |
| 历史上下文 | HISTORICAL | 历史记录、经验 | 趋势分析、决策支持 | 永久保存 |
| 约束上下文 | CONSTRAINT | 规则约束、限制条件 | 合规性检查 | 长期有效 |
模型上下文协议 - 智能交互协议系统
模型上下文协议实现了RAG检索、规则引擎和AI模型之间的标准化交互机制,通过结构化消息传递和上下文管理,确保高质量的AI响应生成。
核心枚举类型:
| 枚举类 | 枚举值 | 功能说明 |
|---|---|---|
| 消息类型 | 请求消息 | 请求消息类型 |
| 响应消息 | 响应消息类型 | |
| 错误消息 | 错误消息类型 | |
| 上下文类型 | 业务上下文 | 业务逻辑上下文 |
| 技术上下文 | 技术实现上下文 | |
| 约束上下文 | 约束条件上下文 | |
| 历史上下文 | 历史记录上下文 |
协议消息类:
| 属性/方法 | 功能描述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消息标识 | 消息唯一标识 | UUID字符串 |
| 消息类型 | 消息类型 | 消息类型枚举 |
| 时间戳 | 时间戳 | ISO格式时间 |
| 消息载荷 | 消息载荷 | 字典类型数据 |
| 元数据信息 | 元数据信息 | 可选字典数据 |
| JSON序列化方法 | JSON序列化 | 返回格式化JSON字符串 |
| JSON反序列化方法 | JSON反序列化 | 从JSON字符串创建对象 |
上下文项类:
| 属性/方法 | 功能描述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上下文标识 | 上下文唯一标识 | 字符串类型 |
| 上下文类型 | 上下文类型 | 上下文类型枚举 |
| 上下文内容 | 上下文内容 | 文本内容 |
| weight | 相关性权重 | 浮点数(0-1) |
| metadata | 元数据信息 | 字典类型 |
| to_dict() | 字典转换 | 返回标准字典格式 |
协议处理器类:
| 属性/方法 | 功能描述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RAG检索器 | RAG检索器实例 | 混合检索器对象 |
| 规则引擎 | 规则引擎实例 | 规则引擎对象 |
| 模型客户端 | AI模型客户端 | 模型接口对象 |
| 会话上下文缓存 | 会话上下文缓存 | 字典类型缓存 |
| 请求处理方法 | 请求处理主方法 | 7步处理流程 |
| 上下文检索方法 | 上下文检索 | 基于RAG的智能检索 |
| 规则应用方法 | 规则应用 | 业务规则约束处理 |
| 提示优化构建方法 | 提示优化构建 | 模块化提示生成 |
| 模型调用方法 | 模型调用 | 标准化AI接口调用 |
| 输出验证方法 | 输出验证 | 多维度质量检验 |
| 错误响应构建方法 | 错误响应构建 | 标准化错误处理 |
核心算法逻辑:
协议处理采用7步标准化流程:请求解析→上下文检索→规则应用→提示构建→模型调用→输出验证→响应构建。每个步骤都有完整的错误处理和质量控制机制。
上下文检索通过RAG混合检索器获取相关信息,并转换为标准化的ContextItem对象。规则应用基于业务规则引擎进行约束检查和建议生成。提示构建采用模块化策略,包含系统指令、上下文信息、约束条件和输出要求四个核心模块。
输出验证实现多维度质量检查:基本质量(长度检查)、代码完整性(括号匹配)、安全性检查(危险函数检测),并生成0-1范围的质量评分。最终响应包含处理结果、验证信息、使用的上下文、应用的规则和处理统计等完整信息。
上下文检索实现:
上下文检索方法实现基于RAG的智能上下文检索:
| 检索阶段 | 处理内容 | 技术实现 | 质量保障 |
|---|---|---|---|
| RAG检索 | 调用混合检索器获取候选结果 | HybridRetriever.retrieve() | 最大结果数量控制 |
| 类型判断 | 为每个结果确定上下文类型 | _determine_context_type() | 类型准确性验证 |
| 对象转换 | 转换为ContextItem标准格式 | 数据结构映射 | 字段完整性检查 |
| 过滤排序 | 根据需求过滤和排序结果 | _filter_contexts() | 相关性阈值控制 |
上下文项构建过程:
| 字段映射 | 数据来源 | 处理逻辑 | 验证规则 |
|---|---|---|---|
| 上下文标识 | 结果块标识 | 直接映射 | 唯一性检查 |
| 上下文类型 | 智能类型判断 | 基于内容和元数据分析 | 类型有效性验证 |
| 上下文内容 | 结果内容 | 直接映射 | 内容长度检查 |
| 权重 | 最终评分 | 相关性评分 | 分数范围验证 |
| 元数据 | 结果元数据 | 元数据传递 | 元数据完整性检查 |
规则应用机制:
规则应用方法实现业务规则的智能应用:
| 应用步骤 | 处理内容 | 实现方式 | 效果评估 |
|---|---|---|---|
| 上下文构建 | 组装规则评估所需信息 | 结构化数据组装 | 信息完整性验证 |
| 规则评估 | 执行规则引擎评估 | RuleEngine.evaluate_rules() | 规则执行成功率统计 |
| 结果返回 | 返回规则评估结果 | 标准化结果格式 | 结果有效性检查 |
规则评估上下文结构:
| 上下文字段 | 数据内容 | 计算方式 | 应用价值 |
|---|---|---|---|
| query | 用户查询内容 | 直接传递 | 查询相关性判断 |
| context_count | 上下文数量统计 | len(contexts) | 信息密度控制 |
| context_types | 上下文类型列表 | 类型值提取 | 类型分布分析 |
| total_weight | 总权重计算 | 权重求和 | 整体质量评估 |
提示优化构建:
提示优化构建方法实现模块化的智能提示构建:
| 构建模块 | 处理内容 | 实现策略 | 优化机制 |
|---|---|---|---|
| 系统指令 | 专业角色和基础规范 | _build_system_instruction() | 规则驱动的指令定制 |
| 上下文信息 | 相关上下文的结构化展示 | 编号+类型+内容格式 | 数量限制(最多5个) |
| 约束条件 | 关键失败点的约束提醒 | critical_failures提取 | 重要性突出显示 |
| 用户查询 | 原始需求的明确展示 | 直接传递 | 需求焦点突出 |
| 输出要求 | 质量标准和格式规范 | _build_output_requirements() | 规则约束转换 |
提示构建流程:
| 构建步骤 | 操作内容 | 技术实现 | 质量控制 |
|---|---|---|---|
| 模块组装 | 按顺序组装各个模块 | prompt_parts列表管理 | 逻辑顺序保证 |
| 内容格式化 | 统一格式和分隔符 | 标准化文本格式 | 可读性优化 |
| 长度控制 | 限制上下文和建议数量 | 切片操作[:5] | 性能和效果平衡 |
| 最终拼接 | 组合完整提示文本 | join()方法 | 连贯性保证 |
上下文信息处理:
| 处理维度 | 实现方式 | 控制策略 | 效果优化 |
|---|---|---|---|
| 数量控制 | contexts[:5]切片 | 最多5个上下文 | 避免信息过载 |
| 格式统一 | 编号+类型+内容 | 结构化展示 | 信息层次清晰 |
| 类型标识 | [ctx.context_type.value] | 类型标签显示 | 信息分类明确 |
| 内容展示 | ctx.content直接显示 | 原始内容保持 | 信息完整性保证 |
系统指令构建:
系统指令构建方法实现智能系统指令的动态生成:
| 指令组件 | 内容描述 | 构建策略 | 定制机制 |
|---|---|---|---|
| 基础角色定位 | 专业软件开发助手身份 | 固定模板 | 专业形象建立 |
| 核心职责说明 | 基于上下文生成高质量方案 | 标准化描述 | 职责边界明确 |
| 质量保证要求 | 安全性、可维护性、最佳实践 | 质量标准嵌入 | 输出质量保障 |
| 动态建议注入 | 规则驱动的特定建议 | suggestions规则提取 | 个性化指导 |
指令构建流程:
| 构建阶段 | 处理内容 | 实现方式 | 优化策略 |
|---|---|---|---|
| 基础指令组装 | 核心指令列表构建 | instructions列表 | 模块化管理 |
| 建议检查 | 规则中建议的存在性检查 | rules.get('suggestions') | 条件性扩展 |
| 建议注入 | 动态添加特定建议 | 循环遍历[:3] | 数量控制优化 |
| 指令整合 | 完整指令文本生成 | join()方法 | 连贯性保证 |
输出要求构建:
输出要求构建方法实现输出规范的结构化定义:
| 要求类别 | 具体内容 | 实现方式 | 质量标准 |
|---|---|---|---|
| 代码完整性 | 可运行代码+导入+错误处理 | 标准化要求1 | 功能完整性保证 |
| 代码可读性 | 适当注释+关键逻辑说明 | 标准化要求2 | 维护性保障 |
| 代码规范性 | 遵循规范和最佳实践 | 标准化要求3 | 质量标准统一 |
| 性能安全性 | 性能和安全性考虑 | 标准化要求4 | 非功能性要求 |
| 问题针对性 | 关键问题的特定解决 | critical_failures转换 | 问题导向优化 |
动态要求扩展机制:
| 扩展触发 | 条件判断 | 处理方式 | 效果评估 |
|---|---|---|---|
| 关键问题存在 | rules.get('critical_failures') | 问题列表注入 | 针对性解决保证 |
| 要求编号管理 | 序号5开始编号 | 逻辑编号延续 | 结构化展示 |
| 问题格式化 | 缩进+破折号格式 | 层次化显示 | 可读性优化 |
输出质量验证:
输出验证方法实现多维度的输出质量检验:
| 验证维度 | 检查内容 | 实现方式 | 质量标准 |
|---|---|---|---|
| 基本质量 | 输出内容长度检查 | len(output.strip()) >= 50 | 内容充实性保证 |
| 代码完整性 | 括号匹配性验证 | 括号计数对比 | 语法正确性检查 |
| 安全性检查 | 危险函数模式检测 | 危险模式列表匹配 | 安全风险防控 |
| 综合评分 | 多维度质量评分 | 分数累减机制 | 质量量化评估 |
验证结果结构:
| 结果字段 | 数据类型 | 初始值 | 作用说明 |
|---|---|---|---|
| passed | Boolean | True | 整体验证通过状态 |
| issues | List | [] | 发现的问题列表 |
| suggestions | List | [] | 改进建议列表 |
| score | Float | 1.0 | 质量评分(0-1) |
质量检查规则:
| 检查类型 | 触发条件 | 处理动作 | 影响程度 |
|---|---|---|---|
| 长度检查 | 内容少于50字符 | passed=False, 扣分0.3 | 严重质量问题 |
| 括号匹配 | 代码中括号不匹配 | 添加问题, 扣分0.2 | 中等语法问题 |
| 安全检查 | 检测到危险函数 | passed=False, 扣分0.5 | 严重安全风险 |
危险模式识别:
| 危险函数 | 风险类型 | 检测方式 | 防护措施 |
|---|---|---|---|
| eval() | 代码注入风险 | 字符串模式匹配 | 直接拒绝 |
| exec() | 任意代码执行 | 字符串模式匹配 | 直接拒绝 |
| os.system() | 系统命令执行 | 字符串模式匹配 | 直接拒绝 |
| subprocess.call() | 子进程调用 | 字符串模式匹配 | 直接拒绝 |
上下文类型判断:
上下文类型判断方法实现智能的上下文类型识别:
| 判断维度 | 识别依据 | 实现方式 | 准确性保障 |
|---|---|---|---|
| 元数据类型 | metadata中的type字段 | 直接字段匹配 | 结构化信息优先 |
| 内容关键词 | 内容中的特征词汇 | 关键词匹配 | 语义特征识别 |
| 多条件判断 | 元数据+内容综合判断 | 逻辑或组合 | 判断准确性提升 |
| 默认分类 | 无明确特征时的兜底 | HISTORICAL类型 | 分类完整性保证 |
类型识别规则:
| 上下文类型 | 元数据标识 | 内容关键词 | 识别优先级 |
|---|---|---|---|
| BUSINESS | type='business' | '业务' | 业务逻辑优先 |
| TECHNICAL | type='technical' | 'api', 'database', '技术' | 技术实现相关 |
| CONSTRAINT | type='constraint' | '约束', '规则' | 约束条件识别 |
| HISTORICAL | 其他情况 | 无特定关键词 | 默认历史类型 |
上下文过滤机制:
上下文过滤方法实现多维度的上下文筛选:
| 过滤维度 | 过滤条件 | 实现方式 | 效果优化 |
|---|---|---|---|
| 类型过滤 | 指定上下文类型列表 | 类型匹配筛选 | 相关性精确控制 |
| 权重过滤 | 最小权重阈值 | 权重比较筛选 | 质量底线保证 |
| 数量限制 | 最大上下文数量 | 排序+切片 | 性能和效果平衡 |
| 排序优化 | 按权重降序排列 | 权重排序 | 高质量内容优先 |
过滤处理流程:
| 处理步骤 | 操作内容 | 技术实现 | 质量控制 |
|---|---|---|---|
| 类型筛选 | 按需求类型过滤 | 列表推导式 | 类型匹配精度 |
| 权重筛选 | 按最小权重过滤 | 权重比较 | 质量阈值控制 |
| 排序处理 | 按权重降序排列 | sorted()函数 | 优先级排序 |
| 数量截取 | 限制最终数量 | 切片操作[:max] | 性能优化 |
AI模型调用:
模型调用方法实现标准化的AI模型接口调用:
| 调用参数 | 参数值 | 作用说明 | 优化策略 |
|---|---|---|---|
| prompt | 完整提示文本 | 模型输入内容 | 提示质量优化 |
| max_tokens | 2000 | 最大输出长度 | 响应长度控制 |
| temperature | 0.7 | 创造性控制参数 | 平衡创新与准确 |
错误响应构建:
错误响应构建方法实现标准化的错误响应生成:
| 响应字段 | 生成方式 | 数据内容 | 作用价值 |
|---|---|---|---|
| message_id | UUID生成 | 唯一标识符 | 消息追踪 |
| message_type | 固定ERROR类型 | MessageType.ERROR | 消息类型标识 |
| timestamp | 当前时间ISO格式 | 错误发生时间 | 时间追踪 |
| payload | 错误信息字典 | 错误详情传递 | |
| metadata | 原始请求ID | 请求关联信息 | 错误溯源 |
## 5.5 框架集成与实践
### 完整框架集成
**上下文工程框架**
上下文工程框架是整个框架的核心集成类,负责协调RAG检索、规则引擎和MCP协议三个组件的协同工作。该框架提供了统一的接口来处理用户请求,并通过性能监控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。
**框架组件架构表**
| 组件类型 | 组件名称 | 主要功能 | 初始化方法 |
|---------|---------|---------|----------|
| 检索组件 | RAG检索器 | 混合检索相关上下文 | RAG检索器初始化方法 |
| 规则组件 | 规则引擎 | 应用业务规则约束 | 规则引擎初始化方法 |
| 协议组件 | MCP协议 | 优化模型交互 | MCP协议初始化方法 |
| 监控组件 | 性能指标 | 性能指标统计 | 直接初始化字典 |
**核心方法功能表**
| 方法名称 | 功能描述 | 输入参数 | 返回值 |
|---------|---------|---------|--------|
| 请求处理方法 | 处理用户请求主入口 | 用户查询、会话标识、上下文要求 | 处理结果字典 |
| 添加上下文文档方法 | 添加上下文文档到知识库 | 文档字典 | 无 |
| 添加业务规则方法 | 添加业务规则到引擎 | 规则对象、分组 | 无 |
| 获取指标方法 | 获取性能监控指标 | 无 | 指标字典副本 |
**请求处理流程**
1. **请求构建阶段**:将用户查询封装为协议消息格式,包含消息ID、类型、时间戳和载荷信息
2. **协议处理阶段**:通过协议处理器执行完整的检索-规则-生成流程
3. **指标更新阶段**:记录处理时间、成功率等性能指标
4. **结果封装阶段**:将处理结果、耗时、消息ID等信息封装返回
**性能监控指标**
| 指标名称 | 指标含义 | 计算方式 |
|---------|---------|----------|
| 总请求数 | 总请求数 | 累计计数 |
| 成功请求数 | 成功请求数 | 成功响应计数 |
| 平均响应时间 | 平均响应时间 | 加权平均计算 |
| 上下文命中率 | 上下文命中率 | 成功检索比例 |
**组件初始化策略**
框架采用延迟初始化和配置驱动的方式来初始化各个组件:
- **RAG检索器**:创建384维向量索引,集成关键词和图搜索器
- **规则引擎**:从配置文件加载预定义规则,支持规则分组管理
- **MCP协议**:基于模型配置初始化客户端,建立协议处理器
- **性能监控**:实时更新请求统计和响应时间指标
### 实践案例:代码生成助手
**实践案例:代码生成助手应用**
本案例展示了如何使用ContextEngineeringFramework构建一个智能的代码生成助手,该助手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生成符合最佳实践和安全规范的RESTful API设计。
**案例实施步骤**
**第一步:框架初始化**
- 通过配置文件创建上下文工程框架实例
- 自动初始化RAG检索器、规则引擎和MCP协议组件
- 建立性能监控机制
**第二步:知识库构建**
| 文档属性 | 配置值 | 说明 |
|---------|--------|------|
| 文档标识 | API设计指南 | 唯一标识符 |
| 文档标题 | RESTful API设计指南 | 描述性标题 |
| 文档类型 | 技术类 | 技术类文档 |
| 优先级 | 8 | 高优先级(1-10) |
**API设计原则内容**:
1. HTTP动词语义化:GET获取、POST创建、PUT更新、DELETE删除
2. URL资源化设计:使用名词而非动词(/users vs /getUsers)
3. 状态码标准化:200成功、404未找到、500服务器错误
4. 分页参数化:page和size参数支持
5. 版本控制规范:URL中包含版本号(/api/v1/)
**第三步:规则配置**
| 规则属性 | 配置值 | 说明 |
|---------|--------|------|
| 规则标识 | API安全检查001 | 安全规则标识 |
| 规则名称 | API安全检查 | 规则描述名称 |
| 优先级 | 关键级别 | 关键级别 |
| 规则分组 | 安全规则组 | 安全规则组 |
**安全约束条件**:
- 身份认证机制:具有身份认证 == 真
- 输入验证机制:具有输入验证 == 真
- 限流保护机制:具有限流保护 == 真
**第四步:请求处理**
**用户查询内容**:设计用户管理RESTful API,包含注册、登录、信息获取、信息更新功能,需考虑安全性和性能。
**上下文要求配置**:
| 参数名称 | 配置值 | 说明 |
|---------|--------|------|
| 上下文类型 | ['技术类'] | 仅检索技术类文档 |
| 最大上下文数 | 5 | 最多使用5个上下文 |
| 最小权重 | 0.3 | 最低相关度阈值 |
**第五步:结果处理与监控**
**成功响应处理**:
- 输出生成的API设计结果
- 显示处理耗时统计
- 展示使用的上下文数量
**失败响应处理**:
- 输出具体错误信息
- 记录失败原因用于调试
**性能指标监控**:
- 实时查看请求处理统计
- 监控平均响应时间
- 跟踪成功率变化趋势
**案例价值与效果**
通过这个实践案例,展示了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完整工作流程:从知识库构建、规则配置到请求处理的全链路协同。该案例证明了框架能够有效结合领域知识、业务规则和AI能力,生成高质量、符合规范的技术方案。
## 5.6 本章小结
RAG+Rules+MCP框架是Context Engineering的核心实践方法,通过三层协同工作实现了:
1. **RAG检索层**:智能检索相关上下文,提供准确的背景信息
2. **Rules规则层**:应用业务约束,确保输出符合要求
3. **MCP协议层**:优化模型交互,提升理解准确性
**框架优势**:
- 显著提高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相关性
- 通过规则约束确保输出质量和合规性
- 标准化的协议接口便于集成和扩展
- 可追溯的处理过程便于调试和优化
**实践要点**:
- 建立高质量的上下文知识库
- 设计合理的业务规则体系
- 优化模型交互协议
- 持续监控和改进框架性能
在下一章中,我们将探讨AI工具的选择与配置,学习如何根据不同场景选择最适合的AI工具。